新闻 >   >  正文

掩盖自身不够优秀 是维持自尊的“保护机制”

评论

难懂的“自利偏差”,其实无所不在

热门综艺《奇葩说》最一期中,在讨论“20岁有个一夜成名的机会,该不该要?”这个辩题时,反方辩手席瑞提到了一种心态,叫做“自利偏差”。采访中,心理专家告诉记者,其实生活中这种心理很常见,输了比赛、考砸了、创业失败了,甚至上班迟到了,大家总能找到各种“理由”为失败“归因”。生活中,需要警惕陷入“归因偏差”,让我们既不沉迷于对他人的羡慕中,也不会活在盲目乐观的自我安慰中。

给自己的错误找理由,原来是“自利偏差”

席瑞在节目中提到,安妮·杜克在《对赌》一书中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牌桌上一夜暴富的人,最后往往会输得倾家荡产?原因在于,这些人看到别人赢了钱,就会觉得是运气,而自己赢了钱,就觉得是实力。同时看到别人输了钱,就认为他技术差,而自己输了钱,就只会怪自己不走运。但凡赢了一次钱,就觉得自己次次都能赢,最后血本无归,这种心态就叫“自利偏差”。

对于第一次听到“自利偏差”这个概念的人们来说,又长知识了。什么是“自利偏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宁告诉记者,这个概念指对自己的成功往往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而对别人的成功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对失败做个人归因。用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判断客观事物,把不好的、错误的原因归于其他人或者外因,这种归因错误很容易导致偏见和对对方的刻板印象。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现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概念,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掩盖自身不够优秀,是维持自尊的“保护机制”

“自利偏差”听起来很学术,但在生活中很常见。韩宁对记者表示,“在情感层面,也经常会出现‘自律偏差’。一个人失恋了,会在对方身上找很多原因,很少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南京五中心理专家杨静告诉记者,所谓“自利偏差”,就是一种不成熟的归因方式,青少年中也很常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显示自己的存在,会有“自我中心”“目中无人”的阶段特点。当考试没考好,他可能会说“试卷太难了”,而不是“我不行”。把考试没考好的原因归为试卷难度大,一方面可以掩盖自己不够优秀的事实,另一方面可以为粗心、努力程度不够找借口。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外界因素,可以掩盖自己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自尊和自信。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眼界打开,这种自恋情结会化解。

可以说,“自利偏差”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用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无法客观看待自我能力,最终将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利偏差”会带来什么危害呢?韩宁表示,尽管“自利偏差”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一个人经常受“自利偏差”的影响,就会以偏概全,无法客观地看待事实真相和自我能力。久而久之,地为自我开脱,推卸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当做受害者,受困一生。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改正、进步,而有的人只会抱怨别人、原地踏步。

生活中,人们很容易陷入“归因偏差”,所以当我们遇到某件事情、评价某个事件时,一定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全面地看待。避免因为“归因偏差”,而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才能更客观地看待他人和自己。

一点建议>>

从打破自我假设开始

要想不受“自利偏差”带来的影响,在生活中,就不要扭曲事实,只有打破自我假设,才不会为自己的痛苦、失败寻找借口。辩手席瑞在节目中也提及:“看待别人的成功,多看看别人的付出;看待自己的成功,多看看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看待自己的失败,多看看自己的能力不足;而看待别人的失败,就多看看他面临的外部因素。”

韩宁认为,如果想让自己有一个非常正确的价值观,建议:一、做事言出必行,言出必准。二、做事有所不为,有所必为。三、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让我们既不沉迷于对他人的羡慕中,也不会活在盲目乐观的自我安慰中。在面对不如意时,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更不要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去分析事件原因,因为这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把过错推给他人,或是盲目否定自我,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杨静告诉记者,成功之后不能骄傲,失败了也要越挫越勇。即便现实中没有被认可,也要努力做到自信有力量,淡定满足地去生活。“如果非要评判自己的成败,既要看到自身才华和努力,也要考虑客观因素,成功了要感谢别人的帮助,失败了也不要过度自责,继续在专业上精进自己,这才是一个健康成熟的心态。”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标签: 维持自尊 保护机制

今日热点

热点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载信息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邮箱:5855973@qq.com

联系我们| 中国品牌网 | 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营业执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