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某些经济学者。有观点认为,中国每新增一个百分点的GDP,可以支撑200万的就业。2020年,凭2.3%的GDP增速,中国如何支撑起1186万的新增就业?2021年又制定了新增超过1100万就业的目标,中国准备如何实现?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黔东南州副州长胡国珍的经历,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解释。
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庞大的制造业,解决了大部分人的饭碗问题。
财政科学研究院国资管理与资本运营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曾在很多地方的制造业企业开展调研,他发现,制造业不仅解决了巨量的就业,还提供了颇为丰厚的薪资环境。
“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有个错觉,认为金融证券、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收入更高,但从实际数据及调研情况来看,高收入的岗位很多集中在制造业企业。”根据文宗瑜和团队追踪的数据,毕业5年后的大学生在制造业企业中很多能提升至中层岗位。例如,在格力、美的等制造业头部企业中,年薪30万元以上的比比皆是。
在制造业中,文宗瑜着重提及了新兴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这两年的发展给了他惊喜。调研中,他发现目前中国新兴制造业企业发展迅速,人才缺口更大。“他们为年轻人提供的报酬更多,而且未来收入增长的空间也更大。”
文宗瑜说,年轻人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和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做大做强紧密结合在一起,机会就会更多,也更有成就感。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当前制造业面临着“就业难”与“人才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前段时间,广州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在一条街道上,制衣厂老板拿着衣服样品,举着纸牌招工人,跟十年前完全不一样。
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预计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首席技师戴天方认为,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来的技能工人与现在相比可能会有本质区别。“它的传承方式可能会被颠覆,师傅带徒弟、人与人的这种传承会变成要通过网络、云端去学习。”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认为,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面临严重短缺,但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偏低,存在孩子要成才就要上大学读本科的观念,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还存在宁愿让孩子打工也不愿读职校的现象。他认为,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配性尚存在一定偏差。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调研发现,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数量仍相对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法律法规及政策缺位、企业获益形式不清晰、申报办学资质流程较长等,导致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姚劲波注意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但具体实施办法一直未出台。
他建议,教育、发改、税务等主管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对举办、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企业以购买服务、税收减免等形式予以扶持;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林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