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战略失败后,多氟多(002407.SZ)转而专注于新材料主业。
5月24日,多氟多公布拟与南宁政府方合作共建20GWh锂电池项目,为目前产能的近6倍。公司主要产品六氟磷酸锂从去年至今上涨近2倍,同时磷酸铁锂需求旺盛,是公司扩产的主要原因。
同日,多氟多还公告拟变更名称为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变更法定代表人为李云峰。去年,多氟多甩卖持续亏损的红星汽车,称专注于新材料主业。
李云峰是多氟多实控人李世江之子。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李世江曾对外公开表态女儿李凌云造不好红星汽车就换人,去年1月李云峰接替姐姐李凌云总经理职务。此次李云峰又接替李世江成为法定代表人,同时是上述锂电池项目执行企业宁芯聚锂合作人,或将是多氟多转型新材料的主要负责人。
从履历来看,李云峰也是多氟多转型新材料的不二人选。资料显示,李云峰是高级工程师,2002年进入多氟多后带着公司在2010年六氟磷酸锂研制成功并打开市场,近十年任职子公司多氟多新能源公司董事长,推动企业向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新材料需求旺盛,今年上半年多氟多净利预计不低于2.7亿元,全年盈利或将创出历史新高。
与南宁政府共建20GWh锂电池项目
5月24日,多氟多公告,公司与南宁科创投和晟宁投资(南宁政府方)、宁芯聚锂合作投资,依托多氟多自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建设20GWh锂电池项目,生产锂电池及相关配套产品。
其中由南宁科创投、晟宁投资共同发起设立规模为6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与多氟多、宁芯聚锂共同出资设立项目主体广西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投资2.9亿元、2.7亿元、0.3亿元,其中多氟多持股45.76%。
项目将分三期建设,分别规划产能5GWh、5GWh、10GWh。建成后,自项目一期投产满12个月后的第二年起5个年度内实现产值分别不低于10亿元、15亿元、25亿元、30亿元和35亿元,五年产值共计不少于115亿元。
目前多氟多正在规划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并储备有圆柱和方型电池的技术团队。目前具备锂电池产能3.5GWh,拥有超过10年的三元软包技术积累。也就是说这一20GWh锂电池项目将是目前产能的近6倍。
为了聚焦氟化盐、新材料和锂电池产业,此前多氟多已剥离了一些不良资产。其中包括筹划1.37亿元出售红星汽车58.88%的股权,0.94亿元出售多多小额贷款60%股权,退出新能源汽车、小贷产业。
特别是红星汽车,2015年多氟多以1.6亿元收购了五十多年建厂历史的整车生产厂商红星汽车72.5%的股权,后又出资2亿元对红星汽车进行增资,拟投资20亿元建设年产10万辆的龙岗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不过红星汽车近两年及一期出现经营性亏损,上述股权出让中,红星汽车100%股权估值仅为2.33亿元,大幅缩水。
上述出售后,多氟多将聚焦电子信息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包括湿电子化学品和干电子化学品两类,将聚焦“卡脖子”工程进行产品开发;新能源材料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材料,着力于电池材料体系的研究。
六氟磷酸锂产品供不应求
为了使名称与多氟多主营业务及发展战略相匹配,公司还将名称“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变更的还有李云峰接替李世江任多氟多法定代表人,去年1月其才接替姐姐李凌云任总经理职务,市场据此猜测李云峰或是推动多氟多转型的主要负责人,甚至可能是李世江的接班人。
猜测并非空穴来风。2019年4月李凌云任总经理职务后,2019年12月投资者提问“董事长李世江曾对外公开表态女儿李凌云造不好红星汽车就换人,把干不好造车任务的李凌云调过来当总经理,请问是基于哪方面的原因?”董秘回称,“莫畏浮云遮望眼,守得云开见月明。让时间来回答。”
如今时间确实回答了,李凌云半年多后卸任总经理职务,李云峰上位。从姐弟两人履历来看,李云峰接任在意料之中。
资料显示,李凌云、李云峰均是硕士研究生学历,李凌云主要有主管外贸部的经历,或帮忙多氟多开拓国外市场。而李云峰是高级工程师,2002年进入多氟多带着公司2010年六氟磷酸锂研制成功并打开市场,推动企业向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从2010年多氟多新能源公司正式成立,李云峰一直担任董事长,多氟多也走出了一条“萤石—高纯氢氟酸—氟化锂—六氟磷酸锂—锂电池”的晋级之路,六氟磷酸锂国内市场占有率一度达约35%。
201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火热,动力锂离子电池产品供不应求,多氟多主要包括六氟磷酸锂的锂电池当年实现营收5.01亿元,同比增143.25%,不过此后三年销量持续下降,直到2019年营收增至6.41亿元,创出新高。
而自2020年9月份以来六氟磷酸锂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均价从7万元每吨增至超过20万元每吨,增幅近2倍。由于新材料版块的相关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处于满产满销状态,盈利明显。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2.7亿元-3.2亿元,同比增超16倍。
多氟多判断今年下半年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明年预测处于紧平衡状态,之前签订的低价长单已基本执行完毕。公司将及时规划新增产能,目前力争在2022年底达到3万吨的产能。长江商报记者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