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  正文

环球动态:深圳海农:想把每朵浪花都记清 深圳海洋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为海洋生态保护注入市民力量

评论

身背气瓶,手提脚蹼,六位身穿黑色潜水服的潜水员迎着晚霞归来,一张“海底农民”踏浪上岸的照片以一种大片海报的即视感火爆了全网。今年3月以来,深圳海洋志愿者的人数不断增加,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生物资源保育工作持续推进。

从种珊瑚到海底生态监测

潜爱大鹏成员水下作业归来。 岳鸿军 摄


(资料图)

“要像敬畏土地一样,尊重和敬畏大海。”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潜爱大鹏)秘书长王晓勇这样说。“海底农民”是这群人对自己的命名,2021年6月,潜爱大鹏开始以“海农计划”为名开展新的珊瑚保育活动,第一期活动便种下6000余株珊瑚。

回到岸边脱下潜水服,志愿者阿海用力甩了甩湿发,阳光下,绽放她别样的靓丽。作为一名海洋生态专业硕士研究生,她通过了泳池、沙地多重考核,是最早进入珊瑚保育区的新志愿者之一。

“我是海农计划二期珊瑚组的成员,在保育区看到了许多海兔、小丑鱼和海草,本以为下海之后会面对大片沙地,没想到深圳海洋修复的成果如此明显。”据阿海讲述,休闲潜水和生态潜水的难度有所不同,作为环境工作者下海更考验水下拍摄、测量的技术,更考验潜伴之间的默契配合。“我身上背负着一种责任,不仅仅是水下观光客。”她说。

“潜爱大鹏”多年来的珊瑚保育工作已经取得众多成果,深圳市民对这个深入海底的组织耳熟能详,不少人加入志愿者队伍。随着深圳海洋生态保护进程加快,今年,海农计划第二期上线。这次潜爱大鹏计划发动千人参与珊瑚保育,将在大澳湾海底10000平方米区域内,开展1250次潜次的志愿活动。

以人工鱼礁普及环保新思路

珊瑚旁的镜斑蝴蝶鱼。 蓝蹼生态供图

自然科普,在深圳已是常态。但在潜爱大鹏技术顾问杨波看来,我们对于海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人工鱼礁,就是他给志愿者上的重要一课。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在光秃的海底,放置一些坚硬的构造物,大量藻类和贝类就会自动附着生长。“以往有些渔民为了增加渔获量,在海底采用拖网的形式捕捞,给海洋执法带来了一定负担。我们曾尝试以投放诱集型鱼礁,让鱼群聚集而来,就方便了渔民收获同等价值的水产。生态发展和经济效益两者的关系,要以科学的方式取得平衡。”杨波说。

深圳晚报记者在大鹏海洋牧场种下一株珊瑚。 受访单位供图

在建设海洋牧场的过程中,近年来,大鹏湾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方式,每年汇入大批量鱼虾苗,使得珊瑚、黑鲷、石斑鱼、海鳗、曼氏无针乌贼等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渔场环境得到更高程度的修复,渔业种群资源也有明显增殖趋势。

自然教育深入净滩净海行动

海里踏浪,岸上净滩,今年4月,120多名志愿者在白沙湾公园进行海岸线清洁活动,共捡拾了63袋垃圾,共238公斤,主要是泡沫、渔网、塑料、玻璃等垃圾。海岸线清洁已成为陆地志愿者保护海洋的固定习惯,和潜水志愿者在海底捡拾旧渔网、塑料袋和假饵等物品一样,海洋清洁是深圳这座“义工之城”标志性行动。

深圳志愿者在海底捡拾垃圾。 刘强供图

扫码观看《共奏海洋“牧”歌!深晚在海底种下“珊瑚宝宝”》。

蓝色征途里有星辰映大海,更有碧波照礁石。深圳有着得天独厚的超长海岸线,也让更多人投身海洋。截至目前,海农计划已有14位新潜水员通过层层筛选成为海农,珊瑚区也已产出280平方米数据,未来将有更多志愿者共赴深海,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注入市民力量。

(原标题《深圳海农:想把每朵浪花都记清 我市海洋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为海洋生态保护注入市民力量》)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魏羽辰)

标签:

今日热点

热点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载信息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邮箱:5855973@qq.com

联系我们| 中国品牌网 | 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营业执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