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  正文

当前短讯!社评/增加诱因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评论


(相关资料图)

香港大学昨日举办创新创业日,介绍一批科研成果,同时校方公布支援初创企业的新措施,包括成立科创中心助师生寻找投资者、设4亿元创业引擎基金,而提高发明人可获的知识产权收入比例,由现时的3成倍增至7成,更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强化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可提供足够诱因,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发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从而惠及大众。

本港院校科研水平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在知识产权转移方面远远落后于海外的大学。年前有调查显示,本港所有大学的知识产权收入,竟然不足牛津大学的七分之一。就初创企业而言,美国和新加坡顶尖大学一年内成立的衍生公司数目,已经超过香港许多优秀大学多年来的总和。为什么本港大学科研能力强,但发明专利权收入和初创企业数量却不能与之成正比?症结在于本港大学在知识产权政策等方面不够灵活。

申请专利是研究成果市场化的第一步,亦是大学基础研究能否成功落地的重要指标。但申请专利需要时间,涉及不少成本。在一些西方国家,大学科研人员可获得知识产权收入的7成或以上,而由专利权衍生的初创公司盈利,绝大部分或全部归发明者所有,如此一来,发明者就有足够的动力申请知识产权,并成立初创公司。但就本港而言,大学拥有发明者的知识产权,在知识产权收入分配上,校方拿大头,发明者分到的比例较小。如果成立初创公司,需向校方提交一笔费用或部分股权。由于经济诱因不足,一些科技人员有了发明创造却不积极申请专利,导致不少创新成果被投闲置散。

需要看到的是,本港院校在知识产权政策方面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也比内地逊色。内地各省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允许高校科研人员取得七成的知识产权收入,对科研人员参与工作外的科研活动也采取弹性政策,这大大增强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这些年来,本地学者及智囊机构一直在大力倡议大学在专利权和授权许可政策上提供更大的弹性,增加发明者的收益比例,并接受衍生的初创公司以少量股权换取技术授权许可,以减少初创公司的现金流压力,令初创公司可以快高长大。有关呼声得到特区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港大昨日公布的一系列新措施,正是顺应这方面的呼声。有理由相信,有关新政策必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加快知识产权的产业转化。港大还成立创科中心及创业引擎基金,这对鼓励年轻人投身创新也会产生积极效果。

香港在创新创业方面正迎来黄金时代。一方面,香港被定位为国际创科中心,国家对香港在创科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包括资金和人才“过河”,以及让香港科创人员更多地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另一方面,特区政府全力以赴抢企业、抢人才,对创科投入的资源持续扩大;加上大学方面纷纷“拆墙松绑”,可谓如虎添翼。更别说共建大湾区,本港大学的科研能力结合内地的产业规模、广大市场,实现落地应用,为本港的创新创业带来了源头活水。

推动科技创新,需要制度机制创新作保障,香港要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相关机制。香港大学的新举措具有积极探索意义,值得其他院校乃至特区政府借鉴。

标签:

今日热点

热点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载信息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邮箱:5855973@qq.com

联系我们| 中国品牌网 | 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营业执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